一、小散工程管理的困境与“一网统管”的契机
小散工程涵盖装修、维修、改造等众多领域,具有点多、面广、工期短、流动性大等特点。传统的执法管理模式往往依赖人工巡查和固定点位监控,存在诸多弊端。一方面,人工巡查效率低下,难以实现对所有小散工程的实时、全面覆盖,容易出现监管盲区;另一方面,固定点位监控灵活性不足,无法根据工程进展和需求及时调整监控位置,导致监控效果大打折扣。
“一网统管”理念的提出,为解决小散工程管理难题提供了契机。它旨在通过整合各类资源,构建一个统一的平台,实现信息的高效流通和共享,提升管理的精细化、智能化水平。而移动布控球作为“一网统管”应用场景中的关键设备,凭借其便携性、灵活性和高清监控能力,成为小散工程监管的有力武器。
二、移动布控球:小散工程监管的“千里眼”
(一)移动布控球的技术特点
移动布控球集成了高清摄像、无线传输、智能分析等多种先进技术。它体积小巧、便于携带,可快速部署在小散工程现场的任意位置。其高清摄像头能够提供清晰、细腻的画面,无论是白天还是夜晚,都能准确捕捉工程现场的细节。同时,通过无线传输技术,布控球可将实时监控画面迅速上传至指挥中心,实现远程实时查看。
(二)实战应用中的优势体现
在实际的小散工程监管中,移动布控球发挥了巨大作用。以某老旧小区的装修工程为例,该工程涉及多个楼层的室内外改造,施工环境复杂。传统的监管方式难以全面掌握施工动态,而移动布控球则可根据工程进展灵活调整位置。在施工过程中,布控球及时发现了一处违规搭建脚手架的情况,指挥中心通过实时画面迅速通知现场执法人员前往处理,避免了安全隐患的进一步扩大。

此外,移动布控球还具备智能分析功能。它可以对施工人员的行为进行识别和分析,如是否佩戴安全帽、是否违规操作等。一旦发现异常行为,系统会立即发出警报,提醒执法人员及时干预。这种智能化的监管方式,大大提高了监管的效率和准确性。
三、“大调度”:构建执法指挥新模式
(一)“大调度”的内涵与架构
“大调度”是基于“一网统管”平台构建的一种执法指挥新模式。它通过整合各类执法资源,包括人员、车辆、设备等,实现统一调度和协同作战。其架构包括指挥中心、移动终端和现场执法人员三个层次。指挥中心作为核心,负责信息的收集、分析和决策;移动终端为执法人员提供实时的任务指令和现场信息;现场执法人员则根据指令开展具体的执法工作。
(二)实战中的协同作战
在一次针对多个小散工程联合检查的行动中,“大调度”模式展现了强大的协同作战能力。指挥中心通过“一网统管”平台,实时掌握各个工程现场的情况。当发现某一工程存在严重安全隐患时,指挥中心迅速通过移动终端向附近的执法人员下达指令。执法人员接到指令后,立即赶赴现场,同时指挥中心协调相关专家和设备支援。在现场,执法人员与专家密切配合,对安全隐患进行详细评估,并制定整改方案。整个过程高效有序,充分体现了“大调度”模式的优势。
(三)数据驱动的决策支持
“大调度”模式还依托大数据分析技术,为执法决策提供有力支持。通过对小散工程的历史数据、实时监控数据等进行深入分析,指挥中心可以了解工程的常见问题、高发时段和区域等信息。基于这些数据,指挥中心可以提前制定针对性的执法计划,合理安排执法资源,提高执法的精准性和有效性。例如,根据数据分析发现某一区域的小散工程在周末违规施工现象较多,指挥中心可以在周末加大该区域的执法力度。
四、“一网统管”实现执法闭环
(一)终端全域覆盖
通过移动布控球的广泛部署,实现了对小散工程终端的全域覆盖。无论是城市中心的高楼大厦装修工程,还是偏远地区的农村自建房改造工程,都能纳入监管范围。这种全域覆盖确保了每一个小散工程都处于监管之下,消除了监管盲区。
(二)数据全线支撑
“一网统管”平台整合了来自移动布控球、传感器、人工巡查等多种渠道的数据。这些数据相互印证、相互补充,为执法工作提供了全面的信息支撑。从工程的开工审批到施工过程中的质量安全监管,再到竣工验收,每一个环节都有详细的数据记录。执法人员可以根据这些数据进行精准执法,确保执法的公正性和权威性。
(三)系统全时运转
“一网统管”系统实现了全时运转,24小时不间断地对小散工程进行监控和管理。无论白天黑夜、工作日还是节假日,系统都能及时发现和处理问题。这种全时运转的模式,有效遏制了小散工程在非工作时间违规施工的现象,保障了工程的安全和质量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