深圳市榕桑科技有限公司

 移动布控球+云端录播:小散工程施工全过程可追溯监管方案

小散工程因其规模小、分布散、工期短等特点,长期面临监管难、追溯难的问题。传统监管方式依赖人工巡查、纸质记录,不仅效率低下,且难以实现施工全过程的动态监控与数据留存。一旦发生安全事故或质量纠纷,往往因证据缺失导致责任认定困难。随着物联网、云计算技术的快速发展,”移动布控球+云端录播”的组合方案为小散工程监管提供了创新思路,通过实时采集、云端存储、智能分析,实现施工全过程的可追溯管理。

 

  一、方案核心:移动布控球与云端录播的技术融合

 

 1.1 移动布控球:施工现场的”智能眼睛”

移动布控球是一种集成高清摄像、4G/5G传输、AI识别功能的便携式监控设备,具有以下特点:

灵活部署:支持三脚架、磁吸、壁挂等多种安装方式,10分钟内完成设备布设,适应临时施工场景。

全景监控:360°旋转云台搭配广角镜头,可覆盖50米半径范围,减少监控盲区。

AI赋能:内置人员识别、安全帽检测、烟火预警等算法,实时识别违规行为并触发告警。

低功耗设计:太阳能+电池双供电模式,支持72小时连续工作,无需频繁更换电源。

 1.2 云端录播:数据存储与智能分析的”最强大脑”

云端录播平台通过以下功能实现施工数据的深度利用:

多路同步录制:支持16路视频流并行存储,确保施工关键环节无遗漏。

结构化标签:自动为视频添加时间、位置、工序等元数据,便于快速检索。

智能回溯:通过关键词搜索(如”焊接作业””高空作业”),3秒内定位目标片段。

数据分析:统计人员出勤率、设备使用率、违规发生率等指标,生成可视化报告。

 

  二、方案实施:从部署到应用的全流程管理

 

 2.1 前期准备:设备选型与网络规划

设备选型:根据施工面积选择布控球数量(每200㎡配置1台),优先选择支持H.265编码、星光级夜视的型号。

网络部署:采用4G/5G专网+WiFi6双链路备份,确保偏远区域视频传输稳定性。

权限管理:设置三级权限体系(监管部门/建设单位/施工单位),实现数据分级访问。

 

 2.2 施工阶段:实时监控与异常干预

工序记录:通过预设时间表自动触发关键工序录制(如基础浇筑、管线铺设)。

违规告警:当检测到未佩戴安全帽、违规操作等行为时,系统立即向现场负责人推送语音提醒。

远程指导:监管人员可通过平台实时标注问题点,并发起语音对讲指导整改。

 

 2.3 竣工阶段:数据归档与责任追溯

电子档案:自动生成包含视频、照片、检测报告的工程数字档案,支持PDF/Excel格式导出。

责任链构建:通过人脸识别技术关联操作人员与施工记录,形成不可篡改的责任证据链。

审计追踪:记录所有数据访问、修改操作,满足合规性审查要求。

 

  三、方案优势:破解小散工程监管难题

 

 3.1 成本效益比显著提升

设备复用:单个布控球可循环用于多个项目,分摊后单项目成本降低60%。

减少停工:通过事前预警避免违规处罚导致的停工整改,平均缩短工期15%。

保险降费:完整的过程数据可帮助企业争取更优惠的工程保险费率。

 

 3.2 监管效率质的飞跃

覆盖范围:从传统”点状巡查”升级为”面状监控”,单个监管人员可同时管理10个以上项目。

响应速度:违规行为从发现到处置的时间由小时级缩短至分钟级。

决策支持:基于大数据分析的施工风险热力图,为监管资源分配提供科学依据。

 

 3.3 法律风险有效防控

证据固化:区块链存证技术确保视频数据不可篡改,满足司法取证要求。

合规证明:自动生成符合《建设工程质量管理条例》的监管记录,降低行政处罚风险。

纠纷调解:在质量争议中提供客观视频证据,减少诉讼成本。

 

  四、应用案例:某市老旧小区改造项目实践

 

 4.1 项目背景

某市2022年启动老旧小区改造工程,涉及32个小区、156栋楼宇,传统监管方式需投入20名监督员,仍存在监管盲区。

 

 4.2 方案实施

部署68台移动布控球,重点覆盖脚手架搭设、屋面防水等高风险工序。

云端平台设置72个智能分析规则,包括”高空作业未系安全带””临时用电不规范”等。

监管部门通过PC/手机端实时查看施工画面,每日生成《智能监管日报》。

 

 4.3 实施效果

发现并整改安全隐患237处,较传统方式提升3倍效率。

违规操作发生率由12%下降至3%,未发生一起安全事故。

项目验收通过率100%,业主投诉量同比下降75%。

节约监管人力成本40%,单项目监管费用从8万元降至4.8万元。

最新资讯

14.超强续航移动布控球哨兵:监控无死角,断电不断岗7.4网易号9
6月份榕桑AI平台
6月份榕桑AI平台 (1)
购物车
滚动至顶部